灵魂与魄的神秘联系---黄帝内经——五脏藏神论
轮回与祭祀:灵魂与魄的神秘联系
🌱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,魂魄的概念一直被视为生命的基石。3魂7魄,这个神秘而古老的学说,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?
🔍首先,我们来科普一下3魂7魄的基本概念。三魂,包括胎光(灵魂、天魂或主魂)、爽灵(觉魂、地魂)和幽精(生魂、人魂或命魂),它们与我们的精神、智慧和生命力紧密相连。而七魄,则是与我们的免疫、代谢等生理功能息息相关。
🌌当人去世后,7魄消散,而三魂则可能回归天路、地府或守于墓地。关于三魂的最终归宿,不同的文献和背景下有着不同的理解。但无论如何,我们所祭的其实是那个守于墓地的守尸魂。它有着感应能力,可以通过自身的状态影响后代子孙。
💡所以,即使轮回真的存在,祭祀依然有其重要的意义。它不仅仅是对已故亲人的缅怀,更是通过祭祀来祈求家族的和谐与繁荣。
🌺在这个充满神秘与信仰的世界里,3魂7魄的学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理解生命与死亡。无论是信仰还是文化,它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尊重。
倪海厦《黄帝内经》笔记(二四七)第二十三篇宣明五气篇/五脏所藏
【原文】五藏所藏:心藏神,肺藏魄,肝藏魂,脾藏意,肾藏志,是谓五藏所藏。 【原文解释】五脏所藏:心藏神、肺藏魄、肝藏魂、脾藏意、肾藏志.这就是五脏所藏。 【倪师解读】 五脏所藏的东西,心藏神、肺藏魄、肝藏魂、脾藏意、肾藏志。我们为什么要去知道五脏所藏?我们就可以知道病从何来。正常的这五种情志应该是收藏在脏里面,脏主藏,是满而不实。现在他不能藏在里面了,跑出来了,我们就知道这个病是来自这个脏。 神,正常的神是在心里面,神昏,情智不稳定或者是烦心,这种都是神不守。那魂不守,魂是主夜,主晚上,人卧的时候血会归肝,魂是藏在血里面的,应该归到肝脏,那你晚上肝脏不守了,那魂跑出来了,就会有梦游这种现象。肺藏魄,魄主静。现在这个人怎么好动,跑来跑去,魄不守,诸如此类的。 所以,我们要知道他的意念,他的心态,中医在精神方面都会注意到。脾藏意,意就是意念,比如说我们做事情的专一,这种都是脾,就是脾脏很好。,还有肾藏志,就是除了记忆以外,我们的志向、野心,我要做总统,我要当科学家,我要当老板,这些都是野心,记忆很强的,这些都是肾脏。 |
黄帝内经——五脏藏神论
《灵枢·本神》:肝藏血,血舍魂,肝气虚则恐,实则怒。脾藏营,营舍意,脾气虚则四肢不用,五脏不安,实则腹胀,经溲不利。心藏脉,脉舍神,心气虚则悲,实则笑不休。肺藏气,气舍魄,肺气虚则鼻塞不利,少气,实则喘喝,胸盈仰息。肾藏精,精舍志,肾气虚则厥,实则胀,五脏不安。五神,是神、魂、魄、意、志,心藏神,肝藏魂,肺藏魄,脾藏意,肾藏志。先搞清楚构架,虽然叫五神,其实心主神志的那个神,是高一级的,神能统御魂、魄、意、志。
先说一下,五神换成现代语言大概就是跟精神、神经、心理关联比较大的五个范畴,这5个范畴之中,有生理有病理,只是古人用不同的概念把它们概括起来了。
1.1肺藏魄。
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,肺藏气,气舍魄。---《灵枢·本神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,意思就是父母精血一交接,那个时候就有魄了,也就等于说受精卵就有魄。那么,人在古人什么感觉呢?魂魄去,人就成了。所以,为什么我们z国人讲究一个虚岁,就这里,父精母血一结合那瞬间,你就算有了,这就是虚岁的来源。换句话来说,魄是先天的,本能的,与生俱来的。
魄:一指气魄,二是皮肤对痛痒冷热的感觉合肢体的动作。属于生命之神的一部分。气魄,这个在医学之中,我觉得影响不是特别大,它主要是跟肺挂上钩,因为肺主气,气舍魄。这个“舍”,是宿舍的舍,就好像我给你提供一个地方住,而且我同时以气为充养你的物质,所以我们经常讲气魄气魄,因为气魄讲的是气质问题,我前面讲过,没有人会因为气质问题来看病的,所以即便它有临床意义也没人来看病,就几乎等于没有。
再来,第二个,大概它的归纳跟张景岳的《类经》有关(不是内经)。
魄之为用,能动能作,痛痒由之而觉也,精生于气,故气聚则精盈,魄并于精,故形强则魄壮。---《类经》实际上,我们把它稍微外延一下,它表达什么意思呢?人与生俱来的各种感官的,意思说不需要受训练,比如说你一出生,会哭会闹,产生自主的肢体动作,比如走路要教的,但小孩子哭啊蹬腿啊那种,不需要教的,皮肤有痛痒冷热的感觉、舌头的味觉,也不需要教的。这种就是魄。
那么,倒过来讲,假如这种先天的本能的感官就是,比如缺失或者减弱,在中医,就是魄的病。比如感觉皮肤的冷热感觉麻木了,在西医可能属于一些什么神经性的炎症,在中医算魄。所以中医这个魄,严格来讲,好像跟精神性的关联,跟其他四神比起来,关联度是最低的。其实为什么呢?你看,我们叫体魄体魄,它反而跟体的关联大一点,另外一个,它跟精有关,精是有形的,所以它是有形对有形。
所以,精生于气,故气聚则精盈,魄并于精,故形强则魄壮。基本上讲的是一些形体性的东西,还有先天的本能。但除此之外,它还包括一个什么呢?它有一个倒是跟精神意识有关,就是记忆能力,这个指的不是短暂的记忆,而是长久的记忆,这个我等下会跟“志”比较。实际上,它有点像相对低级的神经活动,或者说本能的神经活动,但这里要注意,别以为低级就病了也没事,本能的东西,你说病到了,反而不见得是很轻的东西。这个先放一下,等下再跟魂来比较。

1.2肝藏魂。
随神往来者谓之魂。---《灵枢·本神》意思是,魂是受神支配的,就是魂干什么,神应该知道。假如不知道,或者神要魂干什么活,魂不干,都是有问题。肝藏血,血舍魂。还是这个“舍”字,讲得清楚一点,血是魂活动的物质基础,然后看看《类经》对它病态的表达:魂之为言,如梦寐恍惚,变幻游行之境,皆是也。---《类经》注意,梦寐不是一般的做梦,假如一般的梦,比如我们讲心的时候,什么心血虚心阴虚心火旺都都一个心烦失眠多梦,但是,魂的梦,大概是这一类:噩梦、梦呓(说梦话)、梦魇、梦游。梦魇就刚才讲的,将醒未醒状态,意识清楚,手脚动不了,好像被压住的感觉,不就叫魇住了吗。
来看看这几个跟魂有什么关系,比如梦魇,我神清醒了,发出指令让它动,它不动啊,魂不随神。梦游反过来,你自己乱动,神压根就不知道。梦呓也是,你胡言乱语,我也不知道你说啥,所以梦呓是比较可怜的,特别在集体宿舍,一说梦话,别人就挑逗两句,什么都曝出来了。
除了梦,还有个恍惚,恍惚除了精神恍惚,它比较强调是注意力集中不了,还有思维也不能集中,很难谋虑,所以你注意,肝主谋虑是因为肝藏魂,魂主谋虑。你碰到谋虑功能不行,还是魂。
变幻游行之境,就是产生幻觉,幻视、幻听、幻闻各种幻觉,都是魂的问题。你注意,很多精神病是有幻觉的,你看刚才那个谋虑不能、思维散乱,也是某些精神病的特征,所以应该说,它精神类的东西,比重是很大的。而且还有个特征,后天的高级的神经心理活动。有兴奋性、主动性的特点。所以魂跟魄比起来,魄属阴,魂属阳。你看,魄是本能的先天的,藏得比较深的,属阴。魂是容易动的,属阳。好了,一属阳,跟血的关系就大了,血属阴,阴能涵养魂,制约魂。换句话来讲,这些病,最常见的是什么呢,首先第一个,阴血不足,涵养不住魂,魂就动,而女性是阴血不足比较多,所以应该说这类梦,应该是女性居多。
另外一个就是,魂属阳,阳主动,阴血不够还有第二种可能,肝火、肝阳亢。你本身就是阳,肝火上炎、肝阳上亢,热扰魂动,2个都属阳。小孩子这种也多啊,小孩在中医叫做纯阳之体,热底比较多,所以这个方向多。当然不排除还有第三种可能啊,又阴血虚又肝热。你说还有没其他可能?还有,因为病因还没学完。但从很浅的道理,大概是这两种东西居多。
假如他出现这类病,你注意啊,以肝治疗为主,但不是纯粹肝,你还有一个,心,随神往来,所以安神。安神的药跟安魂的药有时有点像,但是好像,还是有些特征性的药物。比如说梦游,古代直接叫离魂症,跑掉啦,所以它治疗,用的那个安神的药,能够下降的,内敛的,比如龙骨牡蛎之类的,它能安神,有收摄作用,本身又重,它能内敛。当然还有一些龙骨牡蛎朱砂啊还有一些其他因素考虑。
1.3脾藏意。
心有所忆谓之意。---《灵枢·本神》其实它是3句话连在一起的:心有所忆谓之意,意之所存谓之志,因志而存变谓之思。换句话来讲,这个“意”,感觉是短暂的念,比如我看到这个瓶子,我闭上眼睛,这个瓶子的形象能浮现出来,这个就是“意”,起了意,有了感觉,但这种感觉你进一步筛选,你觉得有用的,你就把它寄存起来,那就是“意之所存”。所以你注意,这个意不代表记忆能力,记忆能力是“意之所存”。好了,比如我接收外界信息,我判断有用的寄存下来,然后作为进一步思考的材料,所以“因志而存变谓之思”。
所以临床上,脾藏意的,你说出现病理,它倒是经常跟那个“思”,牵在一起,比如说,思的病,前面讲过,一个是思虑过度,一个是所思不睡,这2个,首先是先起意,然后你对这个东西很着紧,你着意了,你才把它寄存下来,反复思考,反复掂量又放不下,可能就有病了。所以实际上,临床治疗,治疗“思”的病,等于就治疗了“意”的病。但倒回来,从根本角度,你想不思虑过度所思不睡,你就你不要着意,现在叫做不执着,不过说老实话,心里的东西,讲是容易,做是很难的。
所以这个是比较粗浅的,我不能说它没有临床意义,它临床意义是跟思牵在一起。其实还有一个意义比较深的,跟这个可能关联不大,有句话叫“医者意也”,也就是说,一个中医生他的思维水平高不高,就看他的意象性思维水平如何。但这个是联想不是瞎想啊,要符合阴阳、五行、气一元论的那个逻辑,那个取象比类等等的你要很熟。但这种意,我觉得好像比这个意要深。我们经常讲学中医要讲悟性,其实讲的就是这个,你能灵活地用“意”,但这个难度挺高的,你的中医根底要很好。
所以这种“医者意也”,无非就是你临床碰到病,一些疾病的意象,你在你的医学素材库里能马上提取出来一些有用的东西,然后我们叫做灵机一动、灵光一闪。
4,肾藏志:人精神意识活动与经验的记存。
这个就真的是记忆能力了,这个容易解释,肾藏精,精生髓通于脑,所以记忆能力好不好,脑髓的问题。但,你说这个“志”,别忘了,我刚才讲的魄也有记忆能力,你看刚才那个魄,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,又跟精发生关联,这个是精舍志,也跟精有关。
它那个魄还不纯粹是肺系统的,跟肾也有一定关联,但你注意,魄是先天本能,它那种记存我觉得有点像,你假如拍照片,那个胶片很好,然后你出来的那个颜色很分明很清晰,可能保留的时间就久,所以应该说长久的记忆是魄的。你这种意进来的经过筛选的记存下来的是志的,比如现在老年人很多近期的事情遗忘了,小时候的事情还记得。换句话说,魄还在,但志这部分的功能降低了,因为魄是本能,本能的东西很难抹去。所以你说他老年痴呆,痴呆到以前的事都没了,那可能痴呆得差不多到家了。
下来,志还有一个意思:谓意已决,而卓有所立者,曰志。---《类经》。其实这个讲的就是立志坚定,肾藏精,主蛰藏,要藏得越牢越好,实际上是藏的那个意象。肾精牢固的人,他立志就容易执行,老立志又老执行不了的,反推就肾精虚,很常见的一种人,戒烟那些,每天说戒烟,每天戒不了。
最后,你说,刚才我讲那么一大堆,有讲谜信吗?很奇怪的,就觉得这种东西有点忌讳,可能麻烦就在魂、魄,这2个字,那你说这2个字跟民间讲的是不是一回事呢?也不完全是,不排除一开始医学的起源,是跟这些有关,古代的巫就是那个部落知识水平最高的人,什么天文地理医学常识他也有,带有这种,一点也不奇怪,你不要说中医,西医也一样,任何医学的起源,肯定有这个性质。
但医学发展,肯定慢慢跟这部分脱离,最简单的,医古文,扁鹊仓公列传就讲到,病有六不治,其中一不治就是信巫不信医。还有一个,尤其到了宋代之后,因为宋代之后是郭佳的考试放开了,然后很多儒生就先考试,考不上就做医生,就变成了儒生进入了医学界,你注意,儒生挺清高的,敬鬼神而远之,孔子还有个子不语怪力乱神,所以实际上在中医学里面,你就算怎么样,它自己也要有意无意要撇清楚。所以越到后期,这种魂、魄、意、志,跟医学的关联度越大,跟民间讲的那种关联度就越低,甚至,民间讲的那些,我觉得是老百姓自己注解的。
我翻文献我发现尽管古代非医学的描述,对魂、魄两个字,有点接近民间的说法,但是不完全一样,因为他们讲的都是在生的那种现象,而民间讲的那种是去世后的现象,医学尤其是这样,只讨论在生现象,疾病嘛,过世之后,跟医学没关。
所以中医的魂、魄,至少,到了后期,跟我理解的民间的魂、魄不是一个意思。到现在唯物论就更加就是,往心理学的某些范畴,是代表生理病理上的某些现象,这些讲清楚并不难,但我就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都不讲,因为这些实际上不是没有临床意义,是有临床操作性的,比如刚才讲的那种魂的病,很多见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